师说教案

时间:2025-02-12 14:36:41
师说教案集锦5篇

师说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师说教案。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师说教案》。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字词疏通

2、内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明确:

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简析

如前所说,本文有着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文势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叹发端,由从师学习的理论分析转入对今人“耻学于师”的批判。

2)下面作者运用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果 作者态度

古圣人与今众人

对子女与对自己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3)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

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 ……此处隐藏2410个字……p>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二、教学程序: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六艺经传( )贻( ) 谀( )

2、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答案:

1、du fǒu zhuàn yí yú

2、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1、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3、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篇文章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师说教案集锦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