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时间:2025-02-14 08:22:46
《陈情表》教案汇编6篇

《陈情表》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陈情表》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 ……此处隐藏8821个字……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习

2、 背诵第一段

3、 预习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陈情表》教案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