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8 16:56:52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趣》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2、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3、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4、“文言文”知识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

文言文的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

文言文学习关键

a、熟读背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b、用心领会(理清层次,把握内容);

c、积累文言词汇(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成语,名句);

d、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尽量直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词义的不同是指古代使用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但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词。如“走”,古义为“跑”,现在指“行走”。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果不加分辨地以今义解释古义,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

a.词义转移,即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的词,现在表示另外的意义了。如“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

b.词义扩大,即指同一个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广泛。如“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河流。

c.词义缩小,即指某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现在广泛。如“谷”,古代泛指粮食一类,现在只指稻子或小米。

d.感情色彩变化。另外,辨别古今词义还要注意古代合成词的雏形和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差别。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云端(lì) 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如:

< ……此处隐藏34525个字……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

请一学生讲讲。

二、指导朗读,了解文意。

1、自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

土砾()壑()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翻译课文。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其他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四、理解文意

1、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小组讨论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五、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虫蚊——兽类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

2、《掌握语文》练习。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

七、附: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观蚊如鹤

富有爱心→神游山林→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鞭打虾蟆

《童趣》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童趣》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诵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词语的解释。

2.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发掘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有新鲜感的,再加上文章趣味盎然,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则尽量少将、精讲,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读、写、说、讲、思、听。从课堂中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

一 简介作者及《浮生六记》

二 初读课文

1 以各种形式为载体,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文意自现。

2 参考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把它形成文字,读给大家听。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纠正比较大的错误,对一些文言现象做必要的说明。

三 再读课文

1 作者的“趣”从何来?

“物外”之趣、心之所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丰富的想象力

2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从何而来呢?他与其他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

3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请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 试背课文,课内完成背诵

五 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发挥想象力,告诉我们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六 推荐刊物《科幻世界》

《《童趣》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