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5-02-06 08:22:4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的确受益匪浅,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洛维奇·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的称号。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首先,读书足以移情,足以见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其次,对于班上有几个后进生,作为教师,也许你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大喊素质教育的今天,你的成绩却被学生的考分所否定。我怀着即使他们不成才也要他们成人的思想,一次一次地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自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这本书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

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次,“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在20xx年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潜心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着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自己的感想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

总之,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 ……此处隐藏17602个字……"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有感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唯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是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导人的问题,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我们要不断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们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教师只要把教学与人生思考放到一起,就肯定能成为最幸福的人。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我要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二,读"顺乎人性是最美"

在这条建议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平民化的今天,不应再将教师的职业神圣化,也更应告诉所有人:每一个教师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当老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其实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就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最美。"

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一个老师能把他自身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扪心自问,我留给了学生什么 我又为学生做了什么?做好自己,发现真实的我吧!

三,读"为了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有感。

作为校长,作者不仅为他的教师搭建"幸福的三层楼"努力,而且提出教师应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许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于他童年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为我的学生幸福服务。我想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正确的幸福源泉。对那些乐于学习,擅长学习的学生,要为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要分析他们学习差的真正原因: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就要及时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除了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外,更应引导学生寻找另一条到达幸福的道路。。记得孙维老师曾讲过,让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在我的眼中都能找到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教学离不开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学生的学业评价历来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纲要》高屋建瓴,指出了学业评价的目的。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学业评价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之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大师的这句话出自《给教师的建议》,其中的“评分”,应该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探究大师的本意,应该可以这样理解:学业评价的基础在信任。

有人曾作过实验。主试者是无线电电视访问记者,讲的是对待未成年人(学生)犯罪的态度必须温和。访问记者,对第一组被试来讲,以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的身份出现;对第二组人来讲,以街道上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对第三组人来讲,以主体身份(即过去自己也曾是罪犯)出现。被试者应回答有关理解和不理解演说的问题。结果73%的人认为法官的讲话完全可以理解,63%的人认为过路人讲的话可以理解,而只要29%的人认为过去曾是罪犯的人的讲话可以理解。

同样的访谈,结果差异很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信任效应”。就教学而言,信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继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际的学业评价中,怎样才能做到信任学生呢?

一是动作缓一些。一直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抱着“及时评价”的法宝,认为学业评价要“趁热打铁”。当然,及时有效地评价对孩子知识的巩固、习惯的矫正不无裨益,但实际操作中,最易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窘境。“窥一斑可知全豹”不无道理,但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使我们绝不能仅仅“窥一斑”,更不得通过“一斑”去武断地推知“全豹”。在学业评价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动作缓一些,去观察、去思考、去联想、去探求,全面、客观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科学,更利于孩子发展。

二是下手轻一点。在学业评价中,经常遇到“矫正”的问题,是“矫枉必须过正”、“响鼓还要重锤敲”,还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事实上,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均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信任的基础上。脱离了“信任”这个基础,任何方法的实施,其成效都是表面的,都是暂时的。“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要想滋养思想、唤醒灵魂,必须在评价时下手轻一些。

三是观察细一点。“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就是天下最大的事,必须注重细节。在学业评价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目光,善于观察学生,才能使评价更科学。而敏锐的目光应该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良好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则需要来自对孩子的充分信任。

四是记忆好一点。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不是孤立的。既要联系以往的表现,又要注重未来的发展;既要注重旧知的考察,又要关注新知的掌握。学业评价不同于学生的品行评价。在对孩子进行品行评价时,我们倡导教师学会“遗忘”,不要总戴着“有色眼镜”;而在学业评价中,我们就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让评价连贯起来,把一次次评价之点,连缀成线,看清发展趋势,适时鼓励或者鞭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儿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让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给每个孩子以信任,给他们“赖以飞翔的空气”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